幼兒分離焦慮怎麼辦?專家分享嬰兒到小學的10個有效練習

23 2024 Jun
幼兒分離焦慮怎麼辦?專家分享嬰兒到小學的10個有效練習

      父母該如何緩解幼兒分離焦慮?通常會在什麼年齡發生呢?分離焦慮症的定義是什麼?「媽媽,我不要上學!」第一天上學,一如往常地上演孩子與家長難分難捨的場景。對從未離開父母的孩子們而言,踏入新環境感到焦慮及害怕。 

 

什麼是分離焦慮?

分離焦慮(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, 簡稱SAD)是指當孩子離開主要照顧者或依賴的親人時,就算只是離開一下子,都會出現「擔心自己被拋棄」、「依賴的對象會受到傷害」等不現實又持續性的心理。分離焦慮會讓孩子出現不安、鬧情緒、哭鬧不停、作跟分離相關的噩夢、不願獨處、拒絕上學,甚至出現發燒、感冒、頭痛、腹瀉等身體不適的的現象。

儘管孩子哭鬧抗議造成親子間的緊張,但卻是孩子在認知及社會情緒能力發展上的進步,因為孩子已具備「物體恆存」的概念,物體雖然看不到,但依舊存在。當我們把孩子的玩具藏起來,孩子會出現「找」的動作,就是已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。

這個現象好發於幼童,有些會持續到小學階段,當孩子出現這些症狀時,要好好輔導和治療,多半可以適應。若症狀非常嚴重,持續時間達四周以上,並且干擾日常生活,還是得尋求醫生的專業治療是否為「幼兒分離焦慮症」,否則會一直持續至長大。

 

嬰幼兒分離焦慮的階段

幼兒分離焦慮始於何時?隨著寶寶逐漸能分辨主要照顧者是誰,對熟悉的家中環境有一定的認知度。大約會在6、7個月大時進入分離焦慮階段,於10-18個月大時達到高峰。

通常孩子多大時,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才會緩解呢?心理師王意中指出,階段結束的年齡不一定,與大人依附關係建立較順利的兒童,就能較早脫離分離焦慮。兒童上幼稚園時是否出現開學分離焦慮,將助於判斷大人與兒童是否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。

不過,即便家長成功與孩子建立良好依附關係,孩子仍可能出現適度的焦慮,屬於正常發展狀況,代表孩子的發展相當順利,出現自閉症等疾病的機率較低。

 

面對分離焦慮,家長應該避免的處理方式

在兒童的分離焦慮階段,父母通常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分離時激動的情緒,以下列出幾項家長處理分離焦慮問題常見的錯誤:

  1. 有些家長會選擇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溜走,此舉會加深孩子心中「自己被拋棄」的信念,對親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。
  2. 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帶著家長的照片去幼稚園,孩子可能會愈看照片愈難過。
  3. 在與孩子分開時,家長不應不告而別,也不可重複說「再見」否則會過度提醒孩子「家長要離開了」讓孩子感到焦慮。

如何緩解嬰兒分離焦慮?醫師們這麼說…

1.建立規律睡眠儀式

寶寶在半夜時哭鬧?難入睡嗎?這也許是典型嬰兒分離焦慮的症狀,黃瑽寧表示:可讓寶寶在睡前執行一些規律活動,例如規律的時間、地點、人,做規律的事(例如親子共讀)如此,當寶寶每天就寢前,會有個預備心理,知道接下來該睡覺了。比起直接催促寶寶睡眠,這麼做會讓寶寶更有安全感。

參考資料:嬰兒睡眠問題黃瑽寧醫師

2.給寶寶替代物品

所謂的安撫物,就是當寶寶產生分離焦慮實,能幫助奇穩定心神的小東西,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說,因為孩子脫離母奶後,被抱抱的需求還是很高,因此寶寶會開始尋找替代品,來滿足自身觸覺的刺激。小編小時候,也會抱著毛毯入睡,媽媽要拿去洗時,還會捨不得氣味散去!你家的小寶貝也會這樣嗎?

3.寶寶哭鬧應該馬上抱?

有些家長會一聽到寶寶哭鬧,就立刻上前擁抱,臨床心理師黃琡惠表示:要先釐清寶寶哭鬧的因素,如果是因為分離焦慮,哭可能代表情緒抒發、自我安撫等等。爸媽可走道孩子身邊,輕聲且堅定地安撫,例如:媽媽知道你是因為見不到媽媽,所以才哭。」雖然寶寶可能聽不懂,不過最重要的是,讓嬰兒感受到愛,眼神需注視著寶寶。


參考資料: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

如何克服幼兒分離焦慮?醫師們這麼說…

 

1.不要恐嚇孩子,接納孩子的情緒

若是常對孩子說「你不乖就叫老師罵你」、「再吵就叫你到學校罰站」,孩子自然會以為學校是很可怕的地方,而拒絕上學。而當孩子為了不要上學而哇哇大哭時,不要批判孩子的情緒,不要說「羞羞臉!哭什麼哭」、「再哭我就不理你了」。試著去理解孩子的焦慮吧,可以對孩子說「學校有很多陌生人,你很害怕對吧?」、「要離開媽媽,會不會有點擔心?」,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想法,慢慢聽孩子說,不要給任何評價,就是靜靜地聽孩子說,以了解孩子分離焦慮的原因,並試著接受,如此才能一起克服。

2.家長不要比孩子更害怕

當帶著孩子到校門口時,要把孩子送到老師手上時,都要維持「溫柔堅定」的離別態度,不要比孩子更擔心不捨。如果孩子發現爸媽都很擔心害怕離開的話,自然會加重孩子害怕分離的情緒,因此,在離別時,最好是說完再見就離開,不要拖泥帶水。就算家長有害怕擔心的情緒、想哭,建議不要讓孩子感覺到。此外,家長若清楚地告訴孩子「你在上學的時候,我在上班,還是很關心你」、「我還是很愛你喔!」,讓孩子理解當他上學時父母都在做什麼,爸媽還是很關心我,並不是把我丟在學校不理不睬。最好和孩子約定好來接他的時間,說「你4點10分下課之後,我就到學校門口接你。」,讓孩子知道這段分離是暫時的,向他保證你一定會按照約定來接他,而孩子也必須按照約定去上學。

3.做好親師溝通,陪孩子適應

找機會陪孩子一起認識幾位同學和老師,可以在孩子面前和老師聊聊,讓孩子理解「父母是把我交給信任的人」,是「父母的朋友」而不是陌生人,孩子會更有安全感。在上學時,也可以把孩子的手親手交到老師手上,讓孩子更有安全感,覺得自己不會被欺負。由此,也可以認識老師,並說明孩子的狀況,讓老師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、興趣、能力,孩子有沒有特別的喜好等,能夠幫助孩子更快適應環境,降低分離焦慮。

4.親師溝親子共讀降低分離焦慮

有20年心理、健康諮詢經驗的中學輔導員莎拉・林德伯格分享,她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時,也曾經歷分離焦慮階段,在幼兒園的窗邊望著她落淚、哭喊著「媽媽」。林德伯格最終選擇透過親子共讀,與孩子一同閱讀幾本能幫助他適應新生活的書籍。透過親子共讀繪本的故事,孩子逐漸克服自己原本相當害怕的分離,也漸漸相信就算與父母分離去上學,還是能再見到父母,成功減緩孩子的焦慮。

5.提早帶孩子認識陌生環境

假如擔憂孩子會在上幼稚園或小學後產生開學分離焦慮問題,家長可以在開學前,提前帶孩子去陌生的校園逛逛,讓孩子能在家長的陪伴下,探索並熟悉陌生環境,並藉此機會告訴孩子校園有什麼有趣的地方,塑造孩子對陌生環境的良好印象。情況允許的話,家長也能陪著孩子一起與老師或一、兩位同學互動,或者在孩子放學後,邀請孩子的同學多來家裡作客。

6.堅定且不緊張地告訴孩子:「我要離開了」

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,應該堅定且笑笑地告訴孩子,「我要離開了」,不僅能緩解孩子的開學分離焦慮,對舒緩嬰兒分離焦慮也會有幫助。不少家長在與孩子分離時,因為擔憂孩子可能無法獨自適應陌生環境,甚至表現得比孩子更緊張。但兒童的情緒相當容易被家長影響,可能會因為家長緊張的態度,變得更加緊張。

7.明確承諾再次見面的時間

在與孩子分別的時候,家長可以跟孩子承諾明確的再見面時間,以緩解開學分離焦慮問題,但家長應注意,對兒童而言,「下午四點來接你」不夠具體,可替換成「吃完點心後來接你」,兒童比較能理解。而家長與孩子約好時間後,也千萬不可以食言,建立孩子的信任感。

8.主要照顧者應懂得適時換手,嘗試讓孩子自己玩

在應對嬰兒分離焦慮時,若母親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,可適時與孩子的父親換手,不僅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也能較為分散地建立依附關係。在照顧孩子時,母親也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玩玩具,母親則在附近走動,刻意替孩子製造家長離開又出現的經驗,重覆幾次後,孩子就會相信自己找得到母親,變得比較安心。

9.孩子要求抱抱時,適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

在嬰兒分離焦慮階段,當孩子堅持、耍賴地討抱抱時,家長可以試著不直接拒絕,而是先把孩子抱起來後,與孩子玩耍,讓孩子飛高高,或帶著孩子去玩玩具,試圖用轉移注意力取代拒絕,未滿二歲的孩子通常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。但如果家長表情嚴肅地堅持不抱抱,孩子很可能會不清楚家長為何生氣,因此感到害怕,進而開始哭泣。

10.訂下「安心儀式」,增加孩子的安全感

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擁抱、打勾勾,或親親等動作,作為每次與孩子時的「分離焦慮安心儀式」,建立孩子對於分別的安全感。或者讓孩子在探索與適應陌生環境時,帶著熟悉的小被子、奶嘴,或娃娃等物品,增強孩子的安全感。

影響分離焦慮的因素:依附關係

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指出,兒童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可大致分為四類。

  • 安全型

這類兒童被主要照顧者帶入陌生環境後,由於熟悉的照顧者仍在場,會放心主動探索環境,當照顧者離開後,會感到疑惑、傷心,並出現警覺心等分離焦慮現象,當照顧者回來時,則會開心地認定救星回來了,這種兒童依附關係最常見,約佔六十五%。

  • 逃避型

當照顧者陪伴這類兒童進去陌生環境後,他們會自己玩樂,對於照顧者自行離開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,甚至連有陌生人進入環境,也不太會引起他們的不安,照顧者再度回到房間時,他們也不太會主動親近,較沒有分離焦慮問題。這類依附關係約佔二十%。

  • 抗拒型

這類兒童通常不太會有探索、好奇的行為,而是一直黏在照顧者身邊,當照顧者離開時會相當生氣,但照顧者再度回來時,卻又出現憤怒、抗拒等矛盾的反應,這類依附關係約佔十%。

  • 錯亂型

照顧者要接近這類兒童時,他們一開始會先順從地接觸,之後卻又突然離開,讓照顧者很難知道孩子究竟是否想要與他們親近,這類依附關係約佔五至十%。

忘記了你的密碼嗎?請撥打服務專線,與我們連絡。